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無米樂心得 醫一乙 10001115陳知澈

「無米樂」紀錄片心得報告


「鋤荷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觀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對於農家生活的認知僅止於此。辛勤地工作、簡樸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便是我所知道的全部。但是他們的生活到底有多艱難?他們的思考模式又是如何?對此我一無所知。然而,這部紀錄片大幅增加了我對社會原始農業的了解,也體認到農業面臨的困境?此紀錄片帶給我的震撼大致可分為四項:對工作的投入與對土地的熱愛、生活的態度、生活的娛樂以及日本殖民的影響。

    其中,最讓我震撼的一項莫過於農人們對工作的敬業精神。試想:有誰願意在烈日下帶著竹笠,以人工的方式一把一把地插秧?有多少人願意於惡劣天氣中冒險出門,在風雨中舉步維艱,堅持到田埔去灑「金寶螺」農藥?又有幾人願意手工彈製棉被,尚且不說自己衣服濕透、滿臉都是一串串汗滴,何況又賣不到好價格?縱使下大雨,也要出門看看稻子,因為稻子若倒了,就會發芽;若稻子提早發芽,那整年的辛勤就白費了……。而一塊地若以人工方式插秧,則需要15~20天「不惜生命」地工作才能完成。農人們稱之為「賣骨頭」,因為當自己年老時,會發現因過度操勞而容易產生骨骼方面的疾病。我想,這就好像將骨頭一塊塊賣掉,以換取農作的豐收。真種血腥、寫實卻又充滿了淒涼情懷的自謔口吻,令我感傷不已。所謂「賣命」工作,指的就是如此吧。這種無奈的犧牲精神也可由「巴拉松」農藥事件反映出來。巴拉松是一種含有劇毒的農藥,使用不慎最後會失去意識倒在田埂,等別人發現時早已不省人事。農人,只有看到米,卻沒看到自己的生命!
    農民對於工作的投入,也可從製作「農業筆記」一事看出。農民工作是按照節氣的。何時該插秧、何時噴灑何種農藥、作物的生長情形又如何,種種細微的事情皆會被記錄下以作為來年參考之用,也可藉此檢視自己對作物的處理是否恰當。這顯示出農人耕作絕對不是農民曆上面記載什麼,他們就盲目地跟著做什麼,而是親自一筆一劃製作日誌,製作自己適用的一套準則。畢竟,農民曆是好久以前古人的經驗,然而時代在改變,全球氣候也在改變,各個區域的土壤條件也大不相同。若要使自己最大化地利用這片土地,勢必得由自己去累積經驗。農業日誌,是農人們從經驗累積知識的最佳例證。農人與牛隻的關係也是我極感興趣的部分。機械化之前,牛是鄉村主要交通工具兼耕作工具。在農民的鞭擊下,牛隻犁田,拉車,載運作物。另一方面,天氣熾熱時,農人也會帶牛隻去泡泡水清涼一下,甚至還幫牠們潑水降溫。人、牛、車三位一體,這對我而言是新奇的一幕;人與牛之間的情誼更感動了我:牛靜靜的什麼都不說,就是睜大眼睛奮力工作而已,偶爾揮揮尾巴趕趕蒼蠅,農人對牛也關愛有加。我想起阿嬤不許我吃牛肉,也是為了這個原因。阿嬤說牛擁有豐沛的感情,一生為人奉獻,若年老不能工作,要被宰殺時,牠們還會流淚……我已不忍再寫。看了紀錄片後,突然覺得人們真是無情無義,竟然會殺害自己的工作夥伴……但是轉念一想,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或許這也是不得已中的不得已啊,否則人們也不會這麼做。
    農民對土地是充滿感情的。農民靠稻子過活,而稻子靠土地生長。我想,土地、稻子應該是一體的。稻子即是土地,土地即是稻子。稻子就像愛人一般,雖然不說話,但只要用心去感覺,就能知道土地需要什麼。我們對土地鮮少有感情,然而農人不一樣。沒有土地,他們要吃什麼?土地是養育他們生活的泉源,他們倚靠土地生存,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記得有一幕,老農抱著孫女,一手抓了一大把黃豆,然後讓它們落在孫女的小手掌裡。我在想,這種肉體對大自然的接觸,不知感覺如何?我有過這樣的經驗嗎,讓一粒粒渾圓的豆子滑過掌心?都市的孩子,是否真的和土地疏離了呢?
    農人的生活態度,我認為也是此片的重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指的其實是他們認命、瀟灑的精神。紀錄片中最令我深深自我反省的一段其實是一位老農的真情自白。他早年得到了眼疾,卻並未得到妥善治療,導致後來右眼失明。而眼睛對日常生活而言是多麼重要的器官!這種事若發生在常人身上,他恐怕已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怪東怪西,明知一切已像潑出去的牛奶一樣無法復收,但仍然整天活在陰影裡。然而,這位老農不一樣。與其將自己困在愁城,他選擇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此事。他認為這是上天在懲罰他。但是他自認無愧於人,左想右想,想不出他做錯了什麼。最後,他想是因為賣花生時沒有把花生弄乾,或是還留有泥土就賣給客人,因此被上天懲罰。此後,他的人生觀完全改變,他變得更信佛,每天早晚要虔誠地拜佛、禱告,要求自己有誠心、有信心,要一切照著良心走。事實上,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小孩子般的天真純潔意象:一位老人正努力地為上天找理由懲罰自己,而那些理由在我當時看來是荒謬的,是可笑的,是無理的,是莫名其妙的。但是現在一想,這其實是讓自己解脫的方法啊!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才可以試圖改進。改變之後,才能請求上天的原諒,也才能把心中的重擔放下,讓自己釋懷,讓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這樣看似是勉強替上天找理由,卻也是替自己找出路。否則,自己將永遠陷在陰霾裡,鬱鬱寡歡。因此,這其實是充滿睿智的做法。我想,這就是他們「認命」、「超脫」的最佳例證吧!
    他們還說,打從出世開始,每個人就領了一張生死牌,一生已注定要種田,再苦也得往肚子裡吞。還能工作,就要努力工作,從沒想過要退休,嚥下最後一口氣,也就算了。這就是他們瀟灑捨得的態度!他們就是傻傻地做,到底賺不賺錢也不知道。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能有多一點錢(「錢如果像泥巴一樣滾來滾去就好了!」),但是他們一點都不強求,沒有執著,只有灑脫、自在的心情。「隨他去啦!心情不差,也就滿意了!」是啊,我們能掌握的有多少呢?種田固然辛苦,但是他們腳踏實地,甘心受苦不抵抗,就像是和尚在修禪一般,他們也在培養修養,培養受這種苦的能力。最後,大家也學會如何苦中作樂,豈不也是精神上的提升,使人生到達新一層的境界?以前種田的人工作4050年就開始享清福了,但是他們種了到70歲了卻仍忙於農務。他們也很清楚:該輪到自己了。勞動了6070年,該放的,也要放得下,捨得下。他們不僅認命,而且很清楚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位置。
    農民的娛樂,雖然質樸,但處處充滿了親情、友情、愛情。他們的生活步調不快,喝茶、聊天、鬥嘴、唱歌是生活中必須的一部分,而且往往一聊就是一整個上午。大一點的節慶,像是過年大團圓或是神明遶繞境祈福,那更是熱鬧滾滾,場面非凡,可謂全民總動員。反觀現代公寓、透天別墅林立,人更多,然而之間少有往來,感情幾乎只限於交易買賣和萍水相逢的點頭之交。但我想,這也不是我們的錯,是整個時代文明演進所造成的。資本主義當道,生活步伐快速也是不得已的事,似乎總是在追趕著什麼。工作繁忙,也不允許我們到處串門子。我們追求自我實現,彼此的關係也因此疏離了。環境不一樣,文化也不一樣。
    他們唱日本歌,以日語祈禱,足見日本殖民留下的痕跡。為什麼農民不反抗呢?因為被日本人壓迫慣了,已養成了不敢違抗命令的習慣,後來的二二八事件更使他們不敢反抗。農民自己種的米不捨得吃,因為要繳公糧去了,還要繳稅金、租金,以前農人的生活真是可不堪言!或許是因為不得反抗命令的緣故,使他們養成「認命」的性格吧。
    以前是以農業帶動工商業,現在工商業發達,該換成以工商業輔助農業了。「政府也沒那麼多錢啦!」雖然政府有補助農業發展,但農民心裡也很清楚,不能完全倚靠政府的幫忙。其實,我心中一直存有一個問題:台灣農業人口比例少之又少,但是為何每到選舉時,參選人總喜歡以「補助農民」當作政見?明明人口數那麼少,為什麼被弄得好像是關鍵一樣?為什麼每當颱風到來,政府就要忙著補助農民損失?而我們呢,為何菜價高漲時都沒有獲得補助?為什麼怎麼看,都好像是政府對農民最好?我的思考方式可能太過於簡單了,這些問題,到現在我仍然不知道,但是看了紀錄片後,我對農民的辛苦與賣命耕作有了了解,也就不會如此不滿了。農業,畢竟是社會一切的根基,每個人到頭來都是因農業生產才得以存活的。沒有了農業,也就沒有了文明。這部紀錄片改變了我許多觀念,也帶給我很多啟發與省思。「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就是無米樂。」猶記得這是本片的開頭。或許,這句話也就是對農家生活的最好結語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