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無米樂心得 林怡妏



片名:其實我一開始十分不解為何這部片子叫做無米樂,一開始我以為「米」是代表物質豐富的生活,所以無米樂代表的是脫離物質文明的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看完之後,雖然還是不太懂它為何取這個名子,但我想到我了解到了其中的快樂:接近田園的快樂,也令我想起崑濱伯的一段對白:「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我想,這樣樂天知命的思維大概也和我一開始所想的相去不遠了。

生活:從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身為台灣農民所過的極端簡樸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日的工作量似乎比現代年輕人多上許多,在我看來,以六、七十歲的年齡來說他們的身體仍十分硬朗,但他們自己卻抱怨骨頭不好了,還說願望是在農田裡待到一百歲或是死去,大概就是因為這一份信念深深感動了我,他們對待農田甚至比待孩子更為小心翼翼、加倍呵護,只為了守住台灣最後一塊農田、最後一包國產台灣米,以及台灣悠久的、隱含著儒家思維的種稻文化。

儒家:關於儒家思想,我在其中看到了農人自己說:「農作是一種品德,就好像修禪,去忍受勞動、去忍受大熱天、大太陽來達到心靈的平靜。」我想他們大概也很驕傲自己能夠如此勤勉、認真的工作,而當他們這麼想的時候,似乎就再也不覺得工作辛苦,反倒能更加地策勵自己,如果說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把這種思維取代抱怨工作的勞累,那這社會一定可以進步很多,而這也是我們新一代被稱為草莓族所該向農人們學習的,學習忍耐與堅持不懈。

  另外,我注意到了農人們自稱自己是「做事人」,這是否也蘊藏著某種對自己的期勉,是否期待自己面對水田、面對自己的事業,能夠好好地把它當成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來處理,而我也認為這非常適合用來勸勉我們這群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因為進入大學就等同於進入一個沒有人管的世界,大一新鮮人們很容易就「玩瘋了」以致於不把課業當一回事,但其實可夜才是學生的本分,才該是需要被重視的「一件事」,所以我也期面自己能夠抱持著「做事人」的態度來謹慎看待自己的本分。

學習:不像我們學生可以從課本、老師、網路、報紙、電視獲得知識,農夫們從稻田裡獲得與大自然相關的知識,像是農夫們說的出有外來種的觀念,但我相信一定沒人告訴過他外來種這個詞、他們以前物質貧困時,沒有肥皂,便用火灰代替。此外,他還做了每年的農業筆記作為明年的參考,也遵照著農民曆的時程去做每個階段的田園步驟,我想農民曆就像農夫們代代傳下來的家傳,而他們自己也不停的抄筆記,農夫們的學習其實也和我們相去不遠,令人會心一笑!

信仰:另一件有趣的事便是他們的虔誠信仰,崑濱伯每天拜了好幾位神明菩薩,祈求的卻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我眼裡,那一幕他看起來好偉大,能夠如此真心地為我們這些陌生人祈求,我十分地佩服!另外,崑濱伯眼睛瞎掉時,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先檢討自己是不是做錯甚麼,然後日後更加虔誠地祈禱,也更真誠地做事,我想,這種正面思考力求進步的態度也是十分值得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