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無米樂心得 10001121 陳佑詳

看完兩節課的紀錄片,我的心中有許多感觸,短短的一百多分鐘有意無意地點到了許多農村的議題和價值觀。由於個人老家住彰化的農村,所以影片的運鏡帶我一幕幕透視農家生活,感覺好像回到了雖陌生卻有些熟識感的故鄉,更讓我想起已經離開的祖父──他就是那樣一位純樸的農人。

  生活在都市許多年,早已忘記台灣還有那樣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地方,不但生活步調緩慢許多,有許多的遭遇和面對人生的態度及想法都和我們身邊的景象相差甚遠。雖然我們越是走在時代尖端,越是忽略這樣的生活環境,但我認為它不但不是一個落後的文化,反而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泉源,一代代傳承著一些固有的美德和精神,值得我們不斷複習,時時提醒自己,過日子可以有不同於現在的態度。以下分為幾個面向探討我的想法和心得:


  心裡放輕鬆,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煩惱太多,叫作「無米樂」啦……
  影片中多次呈現農人的典型性格,那就是能夠以較開闊的態度看待一切苦悶和挫折,像是崑濱伯有事沒事就唱首歌自娛娛人,一邊辛勤的工作,一邊陶醉在可能是孩提時所接觸的日文歌曲,他說即使稻米價格差也得賣,反正就是每天每月勤勞耕作,至於天氣狀況和市場好壞就只能夠聽天由命,不要看得太重,生活自然優哉游哉。

  借來的耕田機老是犁不好,土都跑到那邊去,乾脆下去自己動手……
  這幕顯示了如今農村社會開始接觸機械化的發展,但畢竟新來的機器對長年耕作的農民來講並沒有想像中的方便,不但買不起要跟鄰居借,還把整塊田耕到高低不平,還是不如多花點時間一步一腳印的把田耕好。由此可見機械化對農村的實質幫助不見得如理想中的高,但也看出農村裡可以隨意向鄰居朋友借機器,不像都市裡的人際冷漠,而是懂得互助合作。

  以前看到這雜草多開心啊,牛隻可以吃得飽飽飽,現在看到就討厭,要拔很久……
  也因為機械化的進展,牛隻漸漸被大型機器取代,再也沒有吃雜草的功能,因此間接多了農夫們除草上的負擔,他們也知道除草劑會破壞土壤,即使費時費力也盡量要用雙手拔除雜草,即便無奈,該做的事還是得完成。

  我老婆帶著女兒四處去打零工,賺來的錢也大概能夠養活一家三口而已……
  煌明伯全家都在工作掙錢,為了養家餬口,他們必須宵衣旰食地工作,找各種零工打,可見農民的收成是很難帶給他們富裕甚至衣食無缺的。

  要不是這塊田,我找就去找女人了,還要找幼齒的……
  崑濱伯與他老婆之間的對話,時時充滿了各種調侃跟戲謔,夫妻之間的鬥嘴儼然成為生活中的一大娛樂,每天都可以你來我去很多次,卻展現出心無城府的畫面,不會像都市中的一些夫妻,不但相互懷疑不忠,甚至動輒鬧離家離婚。

  我們後壁鄉菁寶村以前有酒店和戲屋,我們都最後十分鐘進去看免費的戲尾……
  煌明伯想起自己小時候家鄉的蠻榮盛況,充滿了許多美好的精彩回憶,可惜後來說要保護農村,這塊地不能蓋工廠賺不到錢,就逐漸沒落了。剩下許多6、70歲的老年人在做田,既捨不得這塊田又不想讓家族永遠過這種苦日子的兩難,著實纏繞著這一世代的農人。

  這個叫做做田筆記,累積經驗明、後年參考,二十四節氣要做的事都有安排……
  農人雖然沒有讀太多的書籍,卻知道用簡單的文筆記錄下種田的點點滴滴,可以隨著時間的累積和變遷,知道未來要做的改變,而不像我們學習知識的方法,可以坐在講台下吸收老師已經整理好的想法。這種知識是非常實用的,也是直接向大自然學習的例子,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的。

  今年的稻苗小株,但隨著三天的雨長得很漂亮呢!我們就只能這樣靠天吃飯……
  煌明伯他們一個人負責播四行的秧苗,15~20天就可做完整個田地,這不但是很好的合作精神,也是一樣看天吃飯的人生活下去的方法。他們也知道這樣勞動的日子,收成都是拿生命和健康去換的,人老了骨頭也保護不了,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

  敬奉玉皇大帝在天尊祝福在眾弟子平安幸福五穀豐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農人定期定時地祭拜各式神祇,無非虔誠的想祈求上天賜予全家平安,在努力的工作後,也希望能有上蒼的庇佑,可以維持一個穩定的生活,安心過完一輩子。像崑濱伯,更為了還父親一百多萬的債,放棄追求課業,繼續田維持家計,甚至在五十歲時右眼失明,還因此檢討自己的良心,這一輩子是否過得心安理得,純樸的思想帶著誠心和信心,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他還很滿意有個肯吃苦耐勞的好老婆,即使平時的感謝不會說出口,卻時時刻刻了解並感謝她的付出,以及一輩子的陪伴。

  這棉被一年只能做365件,工廠一個月不到就做完了,可是人家就愛咱的手工……
  煌明伯做的棉被,從生產棉花,到彈撥棉絮,直至解裁縫紉成一件手工棉被,都全靠一雙靈巧的雙手,即使費工又沒有好價格,但為了家族事業和外界的口碑,還是很有耐心的一件件做下去。和都市不同的是,棉被工廠只為了追求最大利益,不但分工細膩、專業化經營,而且大量生產掌控市場價格,不會有賠錢的時候,但自然沒有感情,產品可能不夠令人青睞。

  政府當然有在關心,否則休耕哪來補助?不要一直想仰賴政府,它也沒那麼多錢……
  農民純樸而知足的心,容易就滿足並感謝外界的協助,不像現今都市人動輒將一切問題怪罪於政府的無能,反而忘了檢視自己是否已經踏實地完成該盡的任務。所以說一個國家要贏得人民的信賴,最先要使農民過得安心踏實,否則如果連農民都忍耐不了,整個國家大概沒什麼人可以安穩的過日子了。他們也因為早年受到日本殖民政府及國民政府的迫害,受到不少的欺凌與壓榨,即使現在已經進入民主時代,他們一樣敢怒不敢言,對政府的不公平對待通常也選擇默默承受,並不會恣意抗議。

  三七五減租後終於有些保障,土地放領只有政府得利,貧農越貧,直到陳誠的德政……
  老農民對於民國初年的土地政策記憶猶新,有時政府壓榨時,就算作物豐收也幾乎要全部繳納出去,自己淪落到只能多配地瓜籤代替白米,政府的決策常常只為了當權者的利益,時常忽略了貧窮農家的苦境。例如民國五十年化肥才普及,政府強制40公斤的肥料換40公斤稻穀,種田太難賺只能到工廠兼差做工維持生計。

  到嫁的那天我還不知道老公的長相,一切就像上天註定的生死牌,一翻開只能認份……
  由崑濱伯夫婦的對談中,我們發現以前的社會結婚是指腹為婚的,非但無法自由戀愛,而且一切就像是命中注定,只好在死前努力地工作,有苦就往肚裡吞。作老婆的就像婢女,洗衣、提水、捆柴……,做再多年也不會喊苦,畢竟是為了自己所屬的家庭;反觀現代社會,許多夫婦不但互爭權利,還動輒鬧離婚,甚至對簿公堂,已非單純的舊民情。

  有紋枯病藥、蟲藥、稻熱病藥……都要分開噴,不能等到西北雨一來,就壞光光了……
  農民都知道自己可能身處高濃度的農藥環境,甚至隨時可能中毒,但只能仰賴政府的把關,然後用火灰代替肥皂勤洗手,畢竟開玩笑地說,稻子死了嚴重,人還比較沒關係。

  做田就像在生活裡修禪,不拘形式的修練,畢竟大自然的鍛鍊抵抗不了,只能忍受……
  如果說這輩子充滿辛勞,農人會告訴你這是上輩子修不夠的禪,面對漸近的死亡,只能坦然覺悟,土地要學著捨下,畢竟辛苦了一輩子,心情能夠好好的過日子就很滿意了。另外,每個農人都沒有一心想著退休享清福,反而人人抱著一顆期待一次大豐收的心,一年一年辛勤地去耕作。

  要進香的民眾到廟口集合,有大鍋的早餐;家裡的主婦做發粿,祈求平安幸福……
  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神轎經過時,人人虔誠地跪下進香,獻上鮮花素果,希望神明能賜予恩寵,在未來的一年風調雨順。而此時可以看到高齡化的農村社會裡,開始多出很多年輕人口,開開心心回家團圓,即使只有短短幾天,含飴弄孫的祖父抓著豆子,口中念著日本的祈福語。算是享受一下金玉滿堂的天倫之樂,為辛苦了一整年的老年人帶來歡樂以及心靈的支持。

  補鳥還被警察警告,不補我們的稻子怎麼辦?但也要多少給鳥吃一些,否則怎麼活?……
  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農民沒有生態保育的觀念,認為對我們作物不利的就可以驅趕,但也會對生命尊重,偶而就讓過路的生命暫歇農村。也因此對現代人的矛盾感到困惑,一會說要保護野生動物,一會又亂引進外來種,隨意放生導致入侵種的出現,就像金寶螺,商人的不肖行為無意間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

  即使冒雨也要顧田,稻穀一旦倒了就會發芽,這一年的辛苦就化為烏有……
  農民的心就像那片天空,隨著烏雲的出現轉而黯淡,風雨的暫歇而放晴,人和自然就像捉迷藏,天氣好不容易晴朗,又借不到割稻機,只能提心吊膽的收成。他們說土地就像生命的源頭,已經融合了他們的真感情,想要有收穫一定要用心投入,不像上班族看時間下班還有休假,政府一旦加入WTO就更是只能聽天由命,看來這是最辛苦也最值得感恩的一代了。

  每天赤腳踏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那種崇敬和愛護自然之心是與天地合一的,一輩子的陪伴使得老年的一代不願離開自己的地方,但子孫們都進城去闖蕩,只能和同一代的老友相互扶持,開朗地過完一生,即使一一凋零,他們也知道總有輪到自己的一天,而在這之前無須恐懼、無須抗拒,只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即可。或許有些價值觀對我們而言不夠科學或理性,但我們是否想過,正是這樣樂天知命而且知足的性格,造就了祖先傳承下偉大的產業,也正是有這樣的態度,再苦的日子都不怕,在難的日子都要過,這群單純的農民恐怕是最值得我們尊敬和照料的一群人。

  最後這部很棒的紀錄片讓我想到一首新詩──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裡洗澡;
    爸爸
    在土裡流汗;
    爺爺
    在土裡埋葬。
像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農村生活點滴,恐怕在台灣已不復存在了,但無論社會環境再怎麼變遷,我們還是能夠努力留下良好的傳統,那就是──凡事不要煩惱太多,放輕鬆以抱持愉快的心情,這就叫做「無米樂」。      100.9.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