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校園主廚心得 李俊康

社會學Jamie’s school dinner觀後心得            醫一甲10001054李俊康

這實在是一部非常精采有趣又引發人思考的影片,我分就下列幾點討論我的心得:

學生營養不均之弊
當我知道學校一周可以消耗四分之一噸薯條,全校學生有97%飲食不均時,真的嚇了一大跳,影片中也得知了缺乏維生素C、鐵這些營養,可能使學習注意力下降,然後學生傾向挑掉大塊青菜,有學生便秘了六週,我也都非常震驚這些現象,因為現在我選擇食物當正餐的條件,往往就是它內含的青菜分量夠不夠,不過我也很能體會影片中小朋友的行為,因為成長過程中也經歷過嚴重的挑食期,直到體重增加到不像化的程度,在減肥的過程中,我才養成了注重營養均衡的習慣,不過影片中也提到市面上許多絞、碎肉的重組肉片,都可能有不明的添加劑、防腐劑以及過多的鹽,而台灣的許多早餐店(包括學校學餐)其實都有用這些肉片,在價格相對便宜下,我也常常會選擇這些產品作為早餐,但這個影片給了我很好的提醒。

文化的傳承慣性
看完影片,我不禁也想問,我們的味覺是不是也是一種文化?對於好吃的定義又是什麼?尤其是家庭、學校這些社會化過程對我們味覺造成的形塑,像是片中里安的母親連蘿勒都沒見過,只認為那是葉子,也沒有嘗過酪梨,那我們有怎麼能奢望里安會吃過並喜歡這些頗具營養價值的食物,影片中也解釋到,二十年前的經濟大蕭條,不重視營養,使薯條、漢堡這些最方便、最便宜的食物大行其道,現今經濟條件改善了,人們卻仍習慣於這些垃圾食物,這種飲食文化其實是一種惰性,並且,這套計算模式講求效率,卻不是那麼精密,因為忽略了健康、環境。不過我也看到近幾年開始有人鼓吹LOHAS慢食主義,以身心健康為出發,重建我們對飲食的觀點,想要修正資本主義下完全由效益出發的飲食歪風。另外,在節能減碳意識盛行下,也有人開始鼓吹我們應該「吃昆蟲,救地球」,因為昆蟲其實含有最高密度的蛋白質(80%),昆蟲在食物鏈上,位階低,數量龐大,也不像漢堡中的牛肉生產,會產生過多的溫室氣體(甲烷),而且在地生產昆蟲方便,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如果全方位精密計算下,這才真是最理性的作法,而我自己也曾體驗過品嘗炸蟋蟀,口感極佳,是會讓人一口接一口的美味,而許多人卻對昆蟲有刻板印象,避之唯恐不及,讓我反觀許多人自稱的明智,在食物選則上確實如此嗎?還是只是順著群體習慣的隨波逐流。

另外,我很早就覺得貧窮好像會遺傳,原本我認為主要都是無法負擔學生學費,教育資源機會、資源不平等所造成,但影片中提供了我另一個解答,就是飲食,飲食不但影響生體成長,同時更影響心智發育,所以像那些老礦區的勞工孩子,從小吃著廠商提供的免費的火雞螺旋肉捲,長期營養不良,對學習、情緒、行為都有負面影響,怎麼有可能達到實質的平等,所以我覺得政府若要落實人權的平等,真的也該多從「吃」的方面著手。

小朋友里安開出的條件是「大家吃,我就吃」
好像自己的意見與大家一樣,才能獲得群體庇護的安全感,好像一定要這樣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同,特立獨行只會帶來被排擠、邊緣化的危險,當大家都吃垃圾食物,我一直在執行生機飲食,就顯得我是異類,而在其他人眾目睽睽、議論紛紛下,我好像就勢必要覺得不自在,但是一定如此嗎?我覺得不然,這不適用於內省力強而可以自處得宜的人,像我最近在讀一位黑人(Ben Carson)的傳記,他回憶小時候讀黑人學校時,要獲得大家的尊重、認同,不是成績,而是是否穿得很潮以及「打嘴砲」的能力是否犀利,才是成為in-group的條件,他隨著群體起舞過,但自覺這不是他想要的,於是訴諸於上帝,而能找回自己的初衷和目標,就算身形孤獨但心靈卻不寂寞,但是能有如此後設認知並形諸於行動的人畢竟少數,所以大多數人便會表現得像里安一樣,出現「大家如何,我就如何」的反應,反省我自己,其實也是如此,回憶自己在成長過程其實也是如此,當大家千夫所指般的數落某個同學的長相、行為如何如何,共同的排擠他時,我其實也是其中一員,好像就要藉由他的犧牲,才能成就「我們」這個圈圈的形成,也讓我思索民族主義某種程度上的暴力。

台灣與西方基層飲食比較
學生一餐37便士,換算台幣大約17元很難想像要如何這樣解決一餐,能吃到的盡是薯條、微笑薯圈、火雞螺旋肉捲這些垃圾食物,而比較台灣,薯條反而是一種相對高價位 稍微奢侈的形象,我覺得既然成本可以低於17元就吃到薯條,為何麥當勞或一些西洋餐廳內的薯條可以賣到40元以上的不合理價格,簡直可以說是暴利,我覺得可能是商業利用當初人們對薯條這種西洋食物的新鮮感,塑造了一種時尚感,然後就順理成章的把這種食物定型在相對高價位,再藉由薯條本身的香味、口感、味道,讓小朋友對這種食物念念不忘,從小就養成他們對薯條的依賴性和慣性,隨著小孩成長到有經濟能力,就造就了一群穩定的客源,不然依照理性的營養分析,是絕對不會把薯條這種高油、高鹽、高熱量的選項列入考量的,這樣的商業操作,造成了在西方社會原來是工人階級在吃的麥當勞,在台灣卻是中產階級以上才吃得起的高級品牌。

反觀台灣,與西方薯條相同地位的似乎就是泡麵,有趣的是兩種食物的作法都是澱粉類在加上油炸,可以迅速幫助橫向成長,卻對縱向成長、健康一點都沒有幫助,不過這些食物卻也都是最低層人民生活所仰賴的,無怪乎泡麵漲價時,人民的感受特別明顯,連對菜價無知者如我,都能清楚知道最便宜的科學麵,在我有記憶以來已經漲價超過五成,但是基層民眾的收入有呈現這樣的漲幅嗎?

另外,同樣是講求效率,台灣還產生了另外一種有趣的產品,就是便利商店的微波爐食物,幾乎成了所有御宅族、午餐時間很短的上班族、忙碌的陽明大學學生的首選,雖然許多產品中已經加入了青菜,但是明顯都不足夠一餐的蔬食量,而且塑膠包裝,經過微波爐瞬間高熱,加上食物中多含有油類成分,會溶出什麼毒物都未可知,我覺得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大隱憂。

Chef vs cook

chef
cook
舉例
傑米
諾拉
比喻
觀念
產品品質導向
時間效率導向
方法
即興創作(靈感)
照表操課(計畫)
目標
學生吃得好
學生吃得飽
關注重點
營養健康
準時出菜

組織文化的僵化
在影片中,同樣看到學校規定學生午餐不准加鹽,但使用的合成食物卻含有很多鹽,這樣的矛盾出現,我覺得是因為行政單位規定了許多立意良好的準則,但卻對下層人只注重是否依照工作流程完成,對創造性不具任何關心,員工明哲保身,也不會管如此制定流程的目的與效果間的連結是否直接,另外,當傑米向校長提他的想法時,校長的第一個反應卻是,這樣的作法會有超過的預算,是學校必須自己承擔的,又看到了一次組織文化的僵化,為何校長第一個想法不是實行這樣的新穎作法,如此只要稍有成效,就可以為學校打開知名度,還可以促使其學校跟進,一起達成學生健康的重要目標。而我的另一堂課(AA+),現在正進行改善學校校車品質的專題,想要改善在某些站等車很久,卻遇到客滿的問題,我們覺得可以在校車各站裝設像公車站一樣的跑馬燈,用來顯示到站剩餘時間和車上剩餘座位,應該可以讓等車的乘客明確的作出選擇(等或不等),但是當我們把構想跟事務組組長提出時,他第一個反應是不可行,也質疑經費該從哪來,而其實裝設跑馬燈的費用並不算高,學校也有一筆校友會的基金,所以我們覺得其實滿可行的,目前這個計畫仍在進行中,不過也讓我親身體驗了組織文化的僵化

反觀傑米,用了許多創新的方式,來打破一味追求效率的流程僵化,好比他自己的15號餐廳,就讓員工親身參與餐點的創新,讓員工清楚知道每一步驟的目的,並能參與討論、決定,讓他們覺得我對這道餐點的設計有貢獻,當見到顧客滿意的表情時,他們的成就感是加倍的,所以方法對時,僵化其實是非必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