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野球孩子心得 張以樂


  「童年流水潺潺若止帶走浮萍落葉不帶走水底沉甸甸的小石。」--《野球孩子》,那是一群,為了在童年中留下燦爛回憶,而咬著牙奮鬥到最後的富源國小的孩子們……
   這是一部沒有心機,只有純真的紀錄片。可能因為我本身的興趣不是看棒球比賽,印象中的棒球選手皮膚都黑黑的,有些看起來就像是個精力旺盛的原住民,但從來沒想過在棒球隊裡原住民小朋友的比例居然那麼的高,打棒球這項運動,幾乎成為他們國小生生活的一部份,那種熱情已經少見於大都市中,下課提著書包奔往補習班的小學生臉上,他們愛棒球,不求高級的棒球場練習,而是在庭院、在屋簷、在河邊、在傍晚路燈下……隨地都能成為他們的練習場,看著他們單純的生活,真羨慕那種適性發展的自由,他們也有目標,只是不在考卷紅筆的100分上,而是在打贏全國少棒大賽。

    紀錄片中,分別介紹了其中的隊員,他們在家中的生活,學校課業的表現,球隊練習的辛苦,都一一記錄在鏡頭下,沒有一個是天生就是個棒球選手,在練習的過程中,一樣會受到責罵,一樣會犯錯。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隊員之間的影響,由於球隊中年紀有不同,學長知道怎樣提攜學弟,在打架時制止他們,並要求他們互相道歉,在集訓時的紀律也有賴學長們的管理,一切好像都進行得理所當然,該尊重的尊重,該順服的順服,但反觀我們生活的環境,小五小六叛逆期的孩子,早已不懂什麼叫做「尊重」,只看到逞英雄的不成熟舉動,不必要的爭執連帶發生,社會中的次序也逐漸混亂,說他們天真、沒有心機,反而是我們該省思一下。
    在球隊中的靈魂人物,是他們的教練,是這是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其實我不太知道球隊中的教練除了打球技術好之外,還需要什麼特別的修養,但在紀錄片中,這教練就好像他們第二個爸爸,開車接送他們去學校、去比賽,也開放自己家讓隊員們休息睡覺,他對於孩子們的影響,因為孩子們喜歡棒球,敬重教練而顯得略為重要,除了要求團隊基本的合作外,做人的禮貌也沒有少,有一幕拍到孩子略顯羞澀地對著鏡頭說,這是教練教的。對於功課方面的本分要求也不馬虎,他說:「沒有念書,不能打球,有唸書才能打球。」關心隊員們在學校的學習狀況也成為他的職責之一,其實想想也蠻合理的,身而為人,本來就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自己喜歡做的事,也有自己該做的事,喜歡做的是要奮力去做,不喜歡做的事,但因著是自己的本分,也得達到一定的要求,不可有孰輕孰重的分別,當這種態度養成時,未來不管在各行各業,或在任何一個岡位上,都能勝任的。

    這部紀錄片的結尾非常特別,並不是結束在人人期望的全國上棒大賽的冠軍中,而是輸了被淘汰,但就算快輸給其他球隊,教練仍然提醒他們要戰到最後一刻。這場棒球比賽,像是這群富源國小學生的忍耐、疼痛、血、累、淚、毅力、友情交織而成的,畢業典禮上,大家相擁而泣,因為他們真的在他們的童年中,寫下一段屬於他們光輝的歷史,有人繼續完成這段棒球的故事,有人轉往其他軌道,但我不禁驕傲於這份國族運動的背後,有這麼一群戰到最後一刻的孩子們!

野球孩子心得 蘇昱嘉


這部片給我的氛圍是一種簡單而溫暖的感動,導演在處理這整部影片時沒有太多刻意的營造或加工,就像老師所說的整部片也未加入旁白,導演就只是用鏡頭在和我們說故事,一同居住的小島上,這段故事被如是般寫著,但對我們而言卻像是兩個世界一般地遙遠。

  在我們的價值觀內,似乎「多元入學」早已是個被束之高閣的標語,抑或只是「考試升學」的額外加分,為了基測、為了學測、為了指考,我們一直在分數上汲汲營營地追逐,對於升學沒有助益的事情,早就被社會貼上了「無用」的標籤,簡而言之就是浪費時間。然而,這部片就直接撞擊了我們從小到大視為真理的價值觀,對那群花蓮富源國小的少棒隊孩童而言,他們的聖經絕然不是被我們牢牢捧在手心的教科書,在他們的世界裡,棒球才是一切,我們奉分數為圭臬,他們卻以教練為天,這種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感受。
  難道在升學考試上贏過別人就是真的勝利了嗎?從片中我們看到那群少棒隊的孩童辛勤的練習,甚至受傷了都還要苦撐,為了就是能夠取得上場比賽的資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在書桌前讀讀書就能被定義為「用功」,豈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們常常強調要有多元價值觀,無奈這個社會似乎還是謹守著一元化的思維,許許多多應該被重視甚至是提倡的東西,都被這單一的思維模式給傾軋抹煞了。

  這部紀錄片的結尾讓我感到十分驚訝-「富源國小輸了」。其一是因為原住民的少棒隊比輸了南部來的少棒隊,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其實運動甚至是唱歌這方面,似乎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才使原住民的這些技藝更加熟稔,也就是說,這些我們認為原住民「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許是「社會化」的結果;其二是因為看習慣了好萊塢的電影,總是認為電影最後一定是英雄式結局,無論多少逆境都一定會被主角給克服,但是導演卻沒有刻意斧鑿,忠實地呈現了比賽的結果,這樣的不完美卻替整部影片加分了不少,除了讓我體認到過程的重要性絕對大於結果(據影片說法,富源國小似乎是抽到了籤王),也讓我看到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影片的最後並未結束在全國少棒大賽,導演接著馬上導入了畢業典禮、新生入隊等畫面,讓整個故事多了一份流動的感覺,導演彷彿就在用這幾個鏡頭告訴我們,這段簡樸而美好的故事仍會繼續被流傳下去,在那一個豔陽高照的操場上,一群一群的孩子們輪番上陣,呼吸著一樣的空氣,流淌著一樣的汗水,懷著一樣的夢想,寫下一首首不一樣的青春謳歌。

野球孩子心得 張邦瑋


  影片放映前老師丟了一個引言問題:「究竟現在職棒名選手都是原住民,是本性使然還是社會因素造成的結果?」這樣子的問題其實挺震撼的,觀察現今社會許多職業會由少數一些特徵(種族!?)的人群擔任著(或者也可以說是壟斷),但是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基本上我支持本性(基因)與社會因素雙重影響的論點,不可否認的生物性的因素決定人類族群內部功能與結構,遺傳性的因素一定與人們未來志業與工作技能上占有一定程度的地位(以一個極端性的例子就是黑人會比白人較適合在戶外工作,因為黑人具較多黑色素可以抵禦紫外線)。但是單以遺傳性因素考量具有兩個問題,首先遺傳性因素容易被延伸至社會達爾文主義,另外在台灣中幼年原住民與漢人都具有相同條件下的打球,以生物論無法解釋為何出社會後球隊多以原住民組成。因此,我們也同時需要考慮到社會因素造成的影響,上述現象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選擇」(相較生物學觀點的天擇或是人擇),該影響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的棒球運動,當時的日本人以棒球做為國族運動並推廣至後山,又因民國初前棒球在台灣的盛行風潮與紅葉少棒號召力之下,使得許多資源較為匱乏的原住民們投入該領域(因為在文憑社會中拼不過漢人子弟,因此轉而從事棒球),雖然如此,棒球仍有一種「十年苦練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感覺。
    花蓮富源的小孩子們很明顯就與都市不一樣(有點像是無米樂的後壁鄉寫景),生活重心不像都市小孩子圍繞在補習、學業與才藝,反而是喜愛於打棒球、唱唱歌等。一方面與當地的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則是上述提到的社會選擇因素造成。影片種可以很容易看到同為21世紀的花蓮地區,在電腦設備上居然與台北相差甚遠(非液晶的螢幕感覺上是上一個世紀的產物),資訊傳播與媒體易達性上不似都會區便捷,小孩子可能就容易保留童心與單純(不易受到外界汙染)。社區裡面甚至沒有專業的理髮師,只能用剃刀隨便理成光頭,資源缺乏可見一斑;由於父母的教育水準也不是很高,因此也不會過度要求孩子念書(雖然他們應該都知道教育是階層流動的好方法,但是有鑑於資源壟斷與漢人民族排他性等問題其實在學業上仍然讓原住民感到卻步)因此小孩們可以有較高度的自由可以發展自己想要參與的活動,也同時容易受到部落傳統所影響,比如說唱歌。

    跟學校、家庭一樣,儼然成為這些毛頭小子生活中的一大重要團體,但是跟家庭不同,球隊可以說是一個目的取向(目標是全國賽冠軍)的科層化組織,影片中可以從小孩子的言行與態度中看出:教練多次強調球隊不會為個人而為整體的共同利益為優先考量,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以防傳染給其他隊員;球隊中學長學弟區隔明顯,學長對學弟有所指令、要求撿球,而學弟也必須對學長的要求服從(這樣的關係就很像我的母校儀隊裡面的學長學弟制,學長與學弟比較像是一種從屬關係,通常雙方不會乎相溝通,傳遞訊息必定以一種命令的方式傳達);組織中以角色為主,就好像球隊中以隊員身分為主一般,只要投球投得不好就會被教練換下場,就跟上課提到的科層化組織人離開但角色留著的理論互相謀合。這讓我思考到小學生真的有必要這麼早接觸到過度理性化的科層化社會嗎??小朋友們應該要生活在童年中受到溫暖與人性的照顧,這麼早接觸到社會冷冰冰的對待似乎不太合宜,雖然說有秩序規範的球隊可以訓練隊員的紀律與技術,但是過度的要求感覺上也會抹滅孩子對棒球的興趣(以前在看「翻滾吧!!男孩」時也有這樣的感想)

    後山的部落社會有個滿有趣的現象就是部落文化與基督宗教的相互融合,由於大航海時期的殖民統治將基督教帶進了原住民部落中,原來不屬於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也因為代代相傳以後與原來的文化相互混合,成為一種新的「自然」(就好像之前「奧利佛的校園主廚」一樣,原來難以下嚥的垃圾食物因為從小給予小孩子的食性改變,而讓他們認定為是自然食物)。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結合的產物就是部落頭目同時身兼了宗教的領袖,出賽前的頭目祝福典禮與平常部落婦女在家中讀聖經給孩子聽這些段落就可以發現兩個不同文化已經貼合的非常密切了。另外,相信大家在影片剛開始時落是野球孩子們比賽時一定有聽到他們獨特的原住民母語加油聲,這樣的部落語言加油聲在球場上更容易集中隊員們之間的團結向心力,可以說是一種族群認同的極致表現!!

    棒球文化同時受到美國與日本的影響,對台灣而言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文化輸入,雖然我們不能以自己獨特的運動宣揚國際,但是我們的運動員在這些文化的原產外銷國可以發光發熱,也算是一種光榮的事。期待這些年輕的野球孩子們有朝一日也可以成為棒球界的台灣之光。=)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野球孩子心得 林欣諭



  老實說,這部片我覺得是我這學期來較有興趣的一部片。第一部片是無米樂,雖然片中記錄了農民辛勤的生活點滴,但現今都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真的很少有機會到田裡去體驗農作,也不懂上一代的辛苦,更別提感同身受了。而校園主廚那部片,因為台灣的營養午餐貌似比英國的好很多,所以就覺得那部片印象較不深刻。然而野球孩子這部片,讓待在球隊的我深切的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因為那些小朋友也是因為熱愛打球,進而辛苦練球以取得比賽的資格,所以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心中浮現許多感動。

  最近,因為球隊人數不足,且身為大二的我又是球隊的主力,所以教練和學姐們積極的想栽培我,常常因為動作不到位被罵得狗血淋頭。雖然有時被教練罵得滿頭包,雖然有時會被學姐笑得無容身之處,雖然有時很累甚至壓力大到想哭,但是我很明白這些都是砥礪我向前的阻力,讓我對籃球和球隊更加熱愛,讓自己更有自信,讓自己變得更強。看著電影裡的孩子們,為了比賽為了棒球,每天讀完書留校練球,甚至一起住校以便培養默契,他們的種種努力,為的只有一個目標棒球。雖然他們的教練很嚴厲,甚至要求他們連功課也要顧好,否則禁止練球,但他們依舊想盡辦法完成這項對他們而言極艱難的任務。或許教練的角色早已超越了教練的本分,而成為這群孩子們的爸爸。我不是很明白教練為了什麼去教他們打棒球,或許是教練看見孩子們對棒球的熱忱,又或許是教練自身對棒球的熱愛,不論是哪種原因,都看得出來教練用心良苦,費盡心思的把自己的所學教給他們。尤其是在比賽時,教練更是比誰都還緊張。我是上了大學才參加球隊,相較之下,球隊的孩子們比我更加辛苦,他們在國小就要承受比賽和練球這種壓力,有時候真的會沮喪到想要放棄,而此時若想想當初加入球隊的初衷,就會重新燃起勇氣繼續走下去。在影片中,棒球隊的小朋友們說不敢喊累,不敢說不會,因為說了教練就會把他換下場,這也讓我覺得每次我們在練球尤其是在山頂球場都會練到11點甚至12點,回到宿舍早已經累的精疲力竭,也是不敢跟學長姐說。

  我覺得棒球場上的投手其實就如同籃球場上的控球後衛一樣重要,他們主宰球場上的靈魂和球隊的精神,不只是這樣,儘管球隊是需要團隊的默契但還是需要有人來引領這個共同體拿下勝利,而他們的決定將會影響球隊的輸贏,所以對他們而言每一球都需要十分的謹慎。尤其是電影中第一局的最後一球,不是輸就是贏的情況下,投手投出的球就更加舉足輕重。其實棒球就和人生一樣,我們無法保證投出的每一球都是好球,但我們要珍惜投出的每一球。

野球孩子心得 蔡昀錡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完美的表演是如此,運動競賽上的優良表現也是如此。剛聽老師介紹這部影片時,對於棒球沒有太大興趣的我興致缺缺,但在影片開始之後,越來越投入在影片的情節之中,也更了解到一個球隊的訓練有多辛苦,隊員們又有多努力只為了在球場上能有更好的表現,也在這部影片中學到了不少東西。

l   學生的日常作息
在社會價值觀認定讀書才有機會翻身的社會,都市中多數孩子們至國小大到高中生放學後往往不是回到家中,而是在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才藝班學習各式技藝,充實自己以求在將來能展現身手;然而,在這部紀錄片中,放學後孩童們不需趕著補習,而是在家中練習棒球,少了功課方面緊迫盯人的壓力,學生們能夠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能夠開心的成長。即便在課業方面不如其他人的表現,但這群孩童們有著遠大的夢想,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有人希望將來能夠打進職棒、有人希望能夠成為棒球教練、也有人希望成為歌星。相較之下,比起那些總是被課業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卻不知道將來的路該怎麼走的學生們,我較推崇這群孩子們的生活方式,認清自己的目標,而且為了達到夢想而努力,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另外,影片中有一幕是孩子們正在醫護是裡玩耍,而練球時間到時便爭先恐後得跑到操場中練習,看得出棒球在這些孩子們心中的地位,不只是玩玩而是真心誠意的希望能夠闖出一片天。

l   隊員的相處模式
人的一生,朋友不需要多,只要有幾位知己即可。一個球隊要有好的表現,隊員之間良好的默契是不可或缺的,影片紀錄的是最真實的日常生活,隊員之間得想處總是充滿歡樂,彼此之間相互鼓勵,有人受傷了,大家便去關心他;有人因課業的因素而不能打球,大夥兒便討論出個方法協助他。而比賽前的集訓給了大家更多的互動時間,日夜相處之下大家的感情也更加融洽,使得他們能在比賽時有好的表現。相處之下免不了的是一些小爭執,但大家都說人們只會跟自己熟識的人爭吵,由此也看得出孩子們之間厚重的情感。除此之外,在發生爭執時,也有較年長的隊員出面制止而並非放任他們繼續爭吵,也知道大夥兒是極為用心在維護整個團隊的感情。也因為這份強烈而分不開的羈絆,在比賽時失利時,他們能夠靠著對彼此的信任以及默契,臨危不亂、突破僵局,表現出平時勤於練習的成果,為整個團隊贏得一場漂亮的勝役。

l   家長的支持肯定
與多數家長不同的,球隊中隊員們的家長也都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們,不會逼迫他們上才藝班,而是肯定孩子們所喜歡的東西,並且大力支持。每當孩子們有比賽時總是竭盡所能的到現場觀看,大聲呼喊著口號為他們加油;而在平時練習時也偶爾會去看看練習的狀況有多辛苦。每當提起自己的小孩時總是滿面春風,

l   教練的帶隊理念

無米樂心得 林怡妏



片名:其實我一開始十分不解為何這部片子叫做無米樂,一開始我以為「米」是代表物質豐富的生活,所以無米樂代表的是脫離物質文明的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看完之後,雖然還是不太懂它為何取這個名子,但我想到我了解到了其中的快樂:接近田園的快樂,也令我想起崑濱伯的一段對白:「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我想,這樣樂天知命的思維大概也和我一開始所想的相去不遠了。

生活:從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身為台灣農民所過的極端簡樸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日的工作量似乎比現代年輕人多上許多,在我看來,以六、七十歲的年齡來說他們的身體仍十分硬朗,但他們自己卻抱怨骨頭不好了,還說願望是在農田裡待到一百歲或是死去,大概就是因為這一份信念深深感動了我,他們對待農田甚至比待孩子更為小心翼翼、加倍呵護,只為了守住台灣最後一塊農田、最後一包國產台灣米,以及台灣悠久的、隱含著儒家思維的種稻文化。

儒家:關於儒家思想,我在其中看到了農人自己說:「農作是一種品德,就好像修禪,去忍受勞動、去忍受大熱天、大太陽來達到心靈的平靜。」我想他們大概也很驕傲自己能夠如此勤勉、認真的工作,而當他們這麼想的時候,似乎就再也不覺得工作辛苦,反倒能更加地策勵自己,如果說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把這種思維取代抱怨工作的勞累,那這社會一定可以進步很多,而這也是我們新一代被稱為草莓族所該向農人們學習的,學習忍耐與堅持不懈。

  另外,我注意到了農人們自稱自己是「做事人」,這是否也蘊藏著某種對自己的期勉,是否期待自己面對水田、面對自己的事業,能夠好好地把它當成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來處理,而我也認為這非常適合用來勸勉我們這群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因為進入大學就等同於進入一個沒有人管的世界,大一新鮮人們很容易就「玩瘋了」以致於不把課業當一回事,但其實可夜才是學生的本分,才該是需要被重視的「一件事」,所以我也期面自己能夠抱持著「做事人」的態度來謹慎看待自己的本分。

學習:不像我們學生可以從課本、老師、網路、報紙、電視獲得知識,農夫們從稻田裡獲得與大自然相關的知識,像是農夫們說的出有外來種的觀念,但我相信一定沒人告訴過他外來種這個詞、他們以前物質貧困時,沒有肥皂,便用火灰代替。此外,他還做了每年的農業筆記作為明年的參考,也遵照著農民曆的時程去做每個階段的田園步驟,我想農民曆就像農夫們代代傳下來的家傳,而他們自己也不停的抄筆記,農夫們的學習其實也和我們相去不遠,令人會心一笑!

信仰:另一件有趣的事便是他們的虔誠信仰,崑濱伯每天拜了好幾位神明菩薩,祈求的卻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我眼裡,那一幕他看起來好偉大,能夠如此真心地為我們這些陌生人祈求,我十分地佩服!另外,崑濱伯眼睛瞎掉時,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先檢討自己是不是做錯甚麼,然後日後更加虔誠地祈禱,也更真誠地做事,我想,這種正面思考力求進步的態度也是十分值得學習的。

野球孩子心得 江承


觀賞過這部影片,讓我感觸最深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劇情,而是該片拍攝的手法。由於地緣的關係(家住羅東公正國小附近),小時候常和「翻滾吧,男孩」裡的教練打籃球。故當導演林育信推出這部紀錄片時,我也曾半知半解的和教練在說笑中,詢問過他拍攝時的一些片段。翻滾一片中導演常用一些誘導性的口吻,如「你覺得教練兇嗎?」、「你覺得練體操很辛苦嗎?」這一類的提問,來讓觀眾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但這樣的誘導卻也間接主導了影片的拍攝方向。另外,學期初觀賞的「無米樂」也有應用類似的技巧,雖然比較少有導演的提問,但多出了許多片中人物與攝影機的互動,如夫妻的小打小鬧以及不同腳色對人生的抒發。如此的好處當然是影片主題鮮明,但相對的,面對攝影機所拍攝出的生活,恐怕也難以百分百符合平日的作息和習慣,更難保證每個人的表情、內心都與日常無異。

「野球孩子」一片中,則別出機杼,不像一般紀錄片,著重於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互動,甚至關於棒球的介紹,或孩子們磨練的篇幅也著墨不深。影片一反常態,默默的固守著旁觀者的姿態,導演也退到攝影機之後,沒有太多的誘導和立場,並非一定要拍些什麼,反而嘗試著從觀察開始,找尋生活中的趣味。

上網做了些搜尋,這樣的拍攝手法,在形式上,採取的概念是60年代以美國紀錄片工作者為首,所倡導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主張沒有旁白、不介入事件、不影響對象、不參與故事,要像隻牆壁上的蒼蠅一樣冷眼旁觀,將攝影機所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如此一來所捕捉到畫面的才可稱為「真實」。其實我認為這樣的手法反而更能顯現出導演的故事片段安排技巧,因為影片是從生活中捕捉了戲劇性的時刻,而非在拍攝時注入了戲劇性的元素(如刻意的訪問或與攝影機互動)。唯有將各種時刻做出恰當的安排,才更能引人入勝;才更能用簡單的「一鏡到底」的模式,傳達出這群孩子的天真,和對棒球的熱愛;也能讓觀眾看到片中孩子做出一些童趣的小事(如凱文「面對數學一條蟲,面對棒球一條龍」的情況)時,不由自主地會心一笑。

其實仔細回想,這種類似「一鏡到底」,沒有zoom inzoom out的拍攝手法,在高三畢業前夕拍攝畢業典禮影片時,許多學校(但我的母校倒是沒有共襄盛舉)也曾嘗試過,或許大家也能隱隱感受到direct cinema所帶來的真實、認同感,只是當時難以用言語形容出來吧!
當然除了手法,劇情的部分也令我十分有認同感,在影片平淡的觀察步調中,甚至勾起我以前熱衷於籃球的深刻回憶。想當時我的模樣和歡笑,和那些孩子似乎也沒什麼不同啊!一樣熱衷於自己的最愛;一樣奔跑、呼喊,和一群與自己有相同目標的孩子追求一個冠軍的夢;一樣在教練的威脅下,屈服於「讀完書才能打球」的鐵律。回憶起當時一起在比賽當天的早晨,起來慢跑、做操、跑戰術的景況,頓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溫馨,不禁一時間眼眶泛紅。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這種共同的兒時回憶,或許這也是這部「野球孩子」能如此大受好評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