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野球孩子心得 江承


觀賞過這部影片,讓我感觸最深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劇情,而是該片拍攝的手法。由於地緣的關係(家住羅東公正國小附近),小時候常和「翻滾吧,男孩」裡的教練打籃球。故當導演林育信推出這部紀錄片時,我也曾半知半解的和教練在說笑中,詢問過他拍攝時的一些片段。翻滾一片中導演常用一些誘導性的口吻,如「你覺得教練兇嗎?」、「你覺得練體操很辛苦嗎?」這一類的提問,來讓觀眾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但這樣的誘導卻也間接主導了影片的拍攝方向。另外,學期初觀賞的「無米樂」也有應用類似的技巧,雖然比較少有導演的提問,但多出了許多片中人物與攝影機的互動,如夫妻的小打小鬧以及不同腳色對人生的抒發。如此的好處當然是影片主題鮮明,但相對的,面對攝影機所拍攝出的生活,恐怕也難以百分百符合平日的作息和習慣,更難保證每個人的表情、內心都與日常無異。

「野球孩子」一片中,則別出機杼,不像一般紀錄片,著重於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互動,甚至關於棒球的介紹,或孩子們磨練的篇幅也著墨不深。影片一反常態,默默的固守著旁觀者的姿態,導演也退到攝影機之後,沒有太多的誘導和立場,並非一定要拍些什麼,反而嘗試著從觀察開始,找尋生活中的趣味。

上網做了些搜尋,這樣的拍攝手法,在形式上,採取的概念是60年代以美國紀錄片工作者為首,所倡導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主張沒有旁白、不介入事件、不影響對象、不參與故事,要像隻牆壁上的蒼蠅一樣冷眼旁觀,將攝影機所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如此一來所捕捉到畫面的才可稱為「真實」。其實我認為這樣的手法反而更能顯現出導演的故事片段安排技巧,因為影片是從生活中捕捉了戲劇性的時刻,而非在拍攝時注入了戲劇性的元素(如刻意的訪問或與攝影機互動)。唯有將各種時刻做出恰當的安排,才更能引人入勝;才更能用簡單的「一鏡到底」的模式,傳達出這群孩子的天真,和對棒球的熱愛;也能讓觀眾看到片中孩子做出一些童趣的小事(如凱文「面對數學一條蟲,面對棒球一條龍」的情況)時,不由自主地會心一笑。

其實仔細回想,這種類似「一鏡到底」,沒有zoom inzoom out的拍攝手法,在高三畢業前夕拍攝畢業典禮影片時,許多學校(但我的母校倒是沒有共襄盛舉)也曾嘗試過,或許大家也能隱隱感受到direct cinema所帶來的真實、認同感,只是當時難以用言語形容出來吧!
當然除了手法,劇情的部分也令我十分有認同感,在影片平淡的觀察步調中,甚至勾起我以前熱衷於籃球的深刻回憶。想當時我的模樣和歡笑,和那些孩子似乎也沒什麼不同啊!一樣熱衷於自己的最愛;一樣奔跑、呼喊,和一群與自己有相同目標的孩子追求一個冠軍的夢;一樣在教練的威脅下,屈服於「讀完書才能打球」的鐵律。回憶起當時一起在比賽當天的早晨,起來慢跑、做操、跑戰術的景況,頓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溫馨,不禁一時間眼眶泛紅。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這種共同的兒時回憶,或許這也是這部「野球孩子」能如此大受好評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