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野球孩子心得 張邦瑋


  影片放映前老師丟了一個引言問題:「究竟現在職棒名選手都是原住民,是本性使然還是社會因素造成的結果?」這樣子的問題其實挺震撼的,觀察現今社會許多職業會由少數一些特徵(種族!?)的人群擔任著(或者也可以說是壟斷),但是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基本上我支持本性(基因)與社會因素雙重影響的論點,不可否認的生物性的因素決定人類族群內部功能與結構,遺傳性的因素一定與人們未來志業與工作技能上占有一定程度的地位(以一個極端性的例子就是黑人會比白人較適合在戶外工作,因為黑人具較多黑色素可以抵禦紫外線)。但是單以遺傳性因素考量具有兩個問題,首先遺傳性因素容易被延伸至社會達爾文主義,另外在台灣中幼年原住民與漢人都具有相同條件下的打球,以生物論無法解釋為何出社會後球隊多以原住民組成。因此,我們也同時需要考慮到社會因素造成的影響,上述現象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選擇」(相較生物學觀點的天擇或是人擇),該影響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的棒球運動,當時的日本人以棒球做為國族運動並推廣至後山,又因民國初前棒球在台灣的盛行風潮與紅葉少棒號召力之下,使得許多資源較為匱乏的原住民們投入該領域(因為在文憑社會中拼不過漢人子弟,因此轉而從事棒球),雖然如此,棒球仍有一種「十年苦練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感覺。
    花蓮富源的小孩子們很明顯就與都市不一樣(有點像是無米樂的後壁鄉寫景),生活重心不像都市小孩子圍繞在補習、學業與才藝,反而是喜愛於打棒球、唱唱歌等。一方面與當地的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則是上述提到的社會選擇因素造成。影片種可以很容易看到同為21世紀的花蓮地區,在電腦設備上居然與台北相差甚遠(非液晶的螢幕感覺上是上一個世紀的產物),資訊傳播與媒體易達性上不似都會區便捷,小孩子可能就容易保留童心與單純(不易受到外界汙染)。社區裡面甚至沒有專業的理髮師,只能用剃刀隨便理成光頭,資源缺乏可見一斑;由於父母的教育水準也不是很高,因此也不會過度要求孩子念書(雖然他們應該都知道教育是階層流動的好方法,但是有鑑於資源壟斷與漢人民族排他性等問題其實在學業上仍然讓原住民感到卻步)因此小孩們可以有較高度的自由可以發展自己想要參與的活動,也同時容易受到部落傳統所影響,比如說唱歌。

    跟學校、家庭一樣,儼然成為這些毛頭小子生活中的一大重要團體,但是跟家庭不同,球隊可以說是一個目的取向(目標是全國賽冠軍)的科層化組織,影片中可以從小孩子的言行與態度中看出:教練多次強調球隊不會為個人而為整體的共同利益為優先考量,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以防傳染給其他隊員;球隊中學長學弟區隔明顯,學長對學弟有所指令、要求撿球,而學弟也必須對學長的要求服從(這樣的關係就很像我的母校儀隊裡面的學長學弟制,學長與學弟比較像是一種從屬關係,通常雙方不會乎相溝通,傳遞訊息必定以一種命令的方式傳達);組織中以角色為主,就好像球隊中以隊員身分為主一般,只要投球投得不好就會被教練換下場,就跟上課提到的科層化組織人離開但角色留著的理論互相謀合。這讓我思考到小學生真的有必要這麼早接觸到過度理性化的科層化社會嗎??小朋友們應該要生活在童年中受到溫暖與人性的照顧,這麼早接觸到社會冷冰冰的對待似乎不太合宜,雖然說有秩序規範的球隊可以訓練隊員的紀律與技術,但是過度的要求感覺上也會抹滅孩子對棒球的興趣(以前在看「翻滾吧!!男孩」時也有這樣的感想)

    後山的部落社會有個滿有趣的現象就是部落文化與基督宗教的相互融合,由於大航海時期的殖民統治將基督教帶進了原住民部落中,原來不屬於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也因為代代相傳以後與原來的文化相互混合,成為一種新的「自然」(就好像之前「奧利佛的校園主廚」一樣,原來難以下嚥的垃圾食物因為從小給予小孩子的食性改變,而讓他們認定為是自然食物)。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結合的產物就是部落頭目同時身兼了宗教的領袖,出賽前的頭目祝福典禮與平常部落婦女在家中讀聖經給孩子聽這些段落就可以發現兩個不同文化已經貼合的非常密切了。另外,相信大家在影片剛開始時落是野球孩子們比賽時一定有聽到他們獨特的原住民母語加油聲,這樣的部落語言加油聲在球場上更容易集中隊員們之間的團結向心力,可以說是一種族群認同的極致表現!!

    棒球文化同時受到美國與日本的影響,對台灣而言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文化輸入,雖然我們不能以自己獨特的運動宣揚國際,但是我們的運動員在這些文化的原產外銷國可以發光發熱,也算是一種光榮的事。期待這些年輕的野球孩子們有朝一日也可以成為棒球界的台灣之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